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比较
在近代化过程中,日本是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,中国则是“师夷长技以自强”。其次,甲午战争前,日本推行的是“富国强兵”的方针,目的是摆脱对外依赖;而清末“洋务运动”所追求的目的主要是抵御外侮,所以“师夷长技”的内容主要涉及军备建设(军事近代化)。日本进行近代化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内部,即中世纪武士旧势力的瓦解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,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着日本走上扩张之路;而中国开展洋务运动的根源在于外部,即列强的环伺和中日之争导致的国势颓靡,清廷自恃“天朝上国”的迷梦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惊醒之后,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不得不寻求自强的方略——因此可以说,中日两国的近代化都是外因刺激下的自我完善的过程。
两国实施近代化的指导思想也存在着差异。日本是以天皇为国家元首的君主立宪国家,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为其注入了一剂新鲜的血液,因而其近代化过程体现出较为明显的“自主性”和“激进性”——即所谓的“脱亚入欧”,主动迎向现代化;而中国是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传统深厚的历史文化古国,受到西方冲击后产生的不是民主思想而是维新思潮,变法的口号不是“三民主义”而是“振兴中华”!中国的近代化虽然也受外来因素的刺激(如鸦片战争、甲午战争),但更多的是由于自身原因而自发地进行着——这种状况使得中国的近代化带有很大的“保守性”和“落后性”。
当然,历史条件不同而导致的中日两国近代化异同的判断并不是绝对的,因为在1868年明治维新至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,日本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,其国内的政治经济也存在着严重的危机,从这一角度看,日本的“富强”目标同样带有很强的“自救”色彩… 扯远了,总之,中日两国的近代化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进行的,存在客观的差异也是在所难免的。